家风,起于“家”行于“风”,化风成俗。“风”之无形,于潜移默化中起到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。“风”亦有形,个人的言行举止,正是家风的折射。
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家与国是紧密相连的。《大学》有云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。”家与国,共同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、荣誉和梦想,修身、齐家而后方能治国、平天下,家国同构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鲜明特征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家风,指出“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”,并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,向全党全社会发出“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”的动员令。今年1月召开的中纪委四次全会,也就“推进廉洁文化建设、注重家风建设”作出部署安排。
毋庸置疑,从近年来纪检监察系统查处的案件看,但凡锒铛入狱者,大多数都是家风出了问题。譬如“一人当官、全家敛财”的周永康、胡志强,“一人得道、鸡犬升天”的许爱民、吕锡文,“前门当官、后门开店”的蒋尊玉、张洪宝,贪腐“父子兵”“夫妻档”的刘铁男、周本顺,等等。无一不是对自己放松了要求,对孩子溺爱,对家人失察失管,最终酿成大错。
古人云:爱之不以道,适所以害之也。“不以道”即与社会道德所背驰,譬如不诚不孝,不廉不俭,不和不睦,自私自利,巧于钻营,如此等等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“爱子,教之以义方”,“义”即从社会主流价值。譬如讲诚信、守孝道、重廉俭、勤劳作、睦亲邻等,是为持家之道。使子女顺“义”成长,具备孝顺、正直、宽容、善良、勤俭、清廉、乐善好施等美德,和美与共自然家道兴盛。
由此联想到汉滨谢氏家族,仅清嘉庆二十五至光绪二十一年间,族内就先后出了三位进士,十位举人,知府三个,县令九个,族人谢玉珩在四川做官时,更是因清正廉洁,被蜀人赞为“谢青天”。从其族规中不难发现,谢氏家族非常重视品德养成教育,从婚嫁勿索重聘、勿计厚奁,到交友以信,治家尚勤俭等十二个方面,立下了严格的为人处世规矩。正是这种在明礼诚信中世世代代形成的良好家风,于润物无声中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,成为家族发展壮大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“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”《大学》里的这段话,则十分准确地阐明了家与个人两者之间的关系。家是由若干家庭成员组成的,家风的形成,核心在于个人修养。个人修养决定了家风的优劣。从安康本土家风文化来看,无论是尊崇“德业并举”的汉滨谢氏,还是强调“侍亲不可不孝也”“志节贵乎坚贞”“持家不可不勤俭也”“出仕不可不清”等的汉阴沈氏,亦或是推崇“豫蒙养”“崇勤俭”“务职业”等的白河黄氏,无不注重修身立德,无不因“风正”而“行远”。这些家族,不仅以优良家风影响着一代代族人,也教化着当地的民风。
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,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。家风连着党风政风,关乎社风民风。党员干部更应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,以德治家、以俭持家、以廉保家,教育亲属子女遵纪守法、艰苦朴素、自食其力,带头树立良好家风,为全社会做出表率。